【香港女子高球賽】放眼巴黎奧運的高球女孩張穎怡 18洞嘗遍甜酸苦辣歷練人生
陳芷澄成功打入LPGA,令到香港既高爾夫運動愛好者更加敢於夢想,包括一班年輕女球手
本周舉行的香港女子高爾夫球公開賽,除了香港史上首名女子職業高爾夫巡迴賽(LPGA)球手陳芷澄出戰後,也有另外8名香港業餘女球手揮桿角逐,這些高球女將之中,不乏與陳芷澄同輩或後進,她們走著一條相近的高球路,向奧運、職業夢進發。22歲的張穎怡是其中一個,與其他人不同的是目前於中大修讀法律的她,要待畢業後才會嘗試闖職業球壇,並放眼巴黎奧運,高球不但是夢想所在,也是歷練、面對人生的場所。
大約6、7歲時開始拿起球桿,張穎怡(Michelle)的球齡有15年,港隊資歷也有8年,說來一點也不淺,小時候參與過隊際運動籃球的她,很早發現自己更愛高球這個人項目,因為比賽時固然有對手,但即使沒有其他人相伴,獨自在球道上揮桿也很有意思。
「高爾夫給我的挑戰有別於隊際運動。我可以每次出去跟自己打,打比賽視為與自己鬥,若然打得比上次好,已經是個小小的成功。」Michelle續說,高球吸引她之處在於「永沒有完美」:「不論你如何去打,都不可能完全掌控一切,永遠沒有打得完美的,所以我每次來到球場,都想打得好過上一次。」
運動固然涉及競技層面,但運動愛好者往往在參與過程中都建立出屬於自己的人生態度、哲學,更是終身受用,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畢業後,Michelle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法律,課堂、考試一來就是2、3小時,自小參與高球運動練就的專注、耐性在學業派上用場,多年出外代表香港比賽、在外地要自顧的經驗也讓她成熟起來。
「小時候已經要出外打比賽,要自己一個在球場裡去想、解決一切問題,過程中經歷多次起落,各種情緒都會湧現。」Michelle坦言打完18洞之後,疲累的往往不是身體、而是腦袋:「有時擊球發揮不好,要多打短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Scrambling(up and down);在靠果嶺的區域去想如何打、觀察線路......過程中做了很多事。而在過程中各式情緒都跑出來,這樣我需要應對不同心情,這也有助日常生活去面對一切。」
尚在求學的Michelle可不像其他年輕球手一樣以東京奧運為目標,她希望先完成學業,再給自己2、3年時間全職打球,爭取入圍巴黎奧運,與及嘗試透過Q School比賽入圍LPGA。「Tiffany(陳芷澄)的成功讓我們有了信心去嘗試。」與對方共同成長、一起打波,Michelle表示Tiffany循Q School躋身LPGA球手行列,讓她相信自己都有機會做到,而對方的努力她看在眼裡,不僅是尊敬也要學習。「每次在粉嶺(香港高爾夫球會)遇到她,她都是很早就訓練,然後就健身,我要學習這種態度,而且她每次都有相信自己可以做得到的自信,令人敬佩。」
高球名將老虎活士的回歸,也給予Michelle奮鬥的動力。「Tiger Woods將高球由尋常運動變得國際化,大家一說起高球就想起他,更為這項運動帶來眾多贊助,帶來眾多觀眾,他的成就很不可思議。經歷4次背部手術後回歸,我已感到他很厲害,有些評論稱其打Driver(1號木桿)的桿速仍是巡迴賽最快,我也很希望再次看到他獲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