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盃是咁的】當一次「東道主」究竟要幾多錢?
波踢完,人走了,舉辦一次世界盃的回報都有少少係「睇彩數」。
世界盃完了,球迷在街上狂歡、到處見到人們穿著不同款式球衣的畫面將不復再,人們回復正常生活。「東道主」俄羅斯入不到四強,賽事完結後人們的焦點可能是場地未來用途。為了世界盃而興建的場館和基礎設施,往後會是怎樣?到底舉辦一次世界盃要動用多少財力、物力和人力呢?
雖然世界盃理論上是各大洲輪流舉辦,以示公平,但其實最終都是「有錢」的國家獲得主辦權,因為確實需要足夠資金去運作。在歐洲,特別是五大聯賽的所在國,包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和西班牙,本土足球的發展相當發達,加上民眾也有良好的觀賽傳統,球場設施較為完善,再引伸到球場附近的公共交通及各項配套也有完善規劃。
- 2006德國世界盃
德國的體育基礎設施相當完善,場地方面只需在現有的球場進行改裝就成事,但在交通或各項配套上的投入,仍需花費37億歐元,不過,德國因世界盃僅旅遊收入增長達到了3億歐元,更不用說零售業激增了20億歐元,更成功的是,德甲在歐洲五大聯賽裡的影響力也大有改觀。德國足協公布的稅前賽事利潤為1.35億歐元,除稅及返還約4100萬歐元予國際足協後,純利5660萬歐元由德國足協及德國聯賽瓜分。
- 1998法國世界盃
今屆封王的法國,早在20年前已當過「東道主」,更在主場勇奪國家隊史上的世界盃首冠,當年法國政府只花了3.4億美元,而且之後一段時間法甲聯賽也是風生水起。
- 2002韓日世界盃
兩國合共花了75億美元,韓國和日本在當年在場館建設上分別花了13億和25億美元,但單是門票收入已達12億美元,賽事期間的旅遊和餐飲消費就不用多說了,亦是首個世界盃是橫誇兩國。
以上都是較為「成功」的主辦國,但自從德國世界盃之後,「金磚五國」(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南非) 中,除了印度和中國外, 其他三國都曾經成為東道主,但情況就有點不一樣了。
- 2010南非世界盃
整個賽事花了36億美元,世界盃前夕,南非政府對前景非常樂觀,認為會像德國一樣,會得到國際投資者垂青,但無奈到訪南非的遊客只有30萬,比之德國200萬遊客相差甚大,結果也沒有什麼可以「入袋」了。
- 2014巴西世界盃
得到了主辦權,但巴西在世界盃舉行前夕,面臨經濟衰退、社會動盪的景況,但巴西政府一於「少理」,更為了世界盃可以在全國盛行,特意安排在馬瑙斯、庫亞巴等偏僻的城市興建了國際級球場,令到整個賽事「洗費」逾100億美元,而世界盃過後,地方政府直接把一些球場改造成了巴士停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