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在眉睫
最近有行政會議成員指出,政府應重新檢視土地短缺情况。《香港2030+》諮詢文件,估計香港未來30年需要4800公頃土地,扣除初步已找到的3600公頃,簡單相減,認為只要找到1200公頃,問題就能迎刄而解,不過這可能係大錯特錯。原因係1200係基本盤,既未考慮市民有改善居住空間的訴求,亦未考慮人口老化,需要大增安老醫療設施,及出行配套。
安老醫療設施還可以利用科技,及透過改善地積比,向高空發展,把部份問題解決或舒緩。但要解決出行配套則殊不容易。以18區人口老化問題最嚴重的灣仔為例。區內行人路自70年代以來,就沒有擴濶過。這些年人口增加,但老齡人口步伐變得緩慢影響所及,流量變得愈來愈低,再加上輪椅、嬰兒車、手推車及馬路與行人道兩棲穿梭的送外賣單車,都會佔用行人路;那不足半分鐘的行人過路綠燈,根本不足以消化集結在兩旁的途人。
如今站在繁忙十字街頭,最常見係「塞人」現象。繁忙時間在金鐘站要等上好幾班地鐵,方可以成功登車。如果說:人在灣仔,有機會要多等一轉行人綠燈,才可以成功過路係指日可待,絶非危言聳聽。
面對人口老化問題,聽得最多的是,未來參與生產的適齡人與退休長者的比例,可能高達一比三。這問題日本比香港來得早,有人以為日本的經驗很值得參考。倒是朋友月前的一席話,縈繞我心間多時難去。
原來日本人早提出,面對人口老齡化,維持正常手術用血液供應,將會是個大問題。香港接受捐血年齡,視乎所捐的是成份血或全血,目前有60十及66歲的限制。延長捐血年齡與延長退休年齡係兩碼子事,即使再延長效果該不明顯。人口老化必然影響捐血量,這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楊振耀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