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創新 人性為本

陳慧蕊 @ UPower

日前和浸會大學的社科學生介紹社會創新(social innovation),討論到時下年輕人似乎缺乏感恩之心,凡事 “老奉”,和老一輩知恩圖報,有恩必報的態度大相徑庭。經營社企接觸到許多年輕人,遇到有人請客或受人恩惠之時,“謝謝” 兩字好像都難以啟齒,不免令人感到吃力不討好,真心助人卻被視為理所當然。究竟此為年輕人之通病,還是香港社會出了什麼問題?

BU 同學的提問令我反思年輕人為何似乎缺乏感恩之心。

今日香港無疑功利主義當道,事事利字當頭,人與人之間的真誠和信任亦因而瓦解。很心痛有些年輕人認為社工幫助他們只是為了糊口,而創立社企只是以為了出名, 滿足個人虛榮。但在斥其不成熟前,不如嘗試理解他們為何有如此的想法。

涉世未深的學子和初出茅廬的新人,往往因未知而不安,因不安而懷疑。尤其Elite Thai Boxing主力幫助之邊緣青年,許多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完整,社會的不接納,極為缺乏安全感,從而容易懷疑別人幫助他們的動機。 信任,必須慢慢建立。

社會創新, 創的可以是一種新的人際關係。過去和一些社會工作者交流時瞭解到人際關係中有三種人:給予者 (givers),索取者(takers)和互利者(matchers)。聽到許多社工由一開始單純的給予者變為互利者,其實並非助人之初心有變,而是從經驗中學到只求個人回報固然不可取,但不求回報同樣不可取。我們不應把個人利益放於他人之前,但亦不必每每將他人利益放於個人之前。互利才是互信的基礎。最理想的做法, 是以社會整體利益為先,這才是社會創新之精神。

陳慧蕊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ged: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