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式學習」提昇競爭力 科大計劃三年內列作必修

@ UPower

未來有意入讀科大工程學嘅學生,值得留意下。

香港科技大學周二(12月4日)宣布,計劃於未來兩至三年內將「體驗式學習」課程訂為必修科,每年入讀工學院的800位本科一年級生均需修讀,除了於課堂學習理論,也要落手落腳製作工程作品。

工學院環球社會中心總監胡錦添教授、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工學院工程教育創新中心副總監陳銳斌教授(圖左至右)(本網記者攝)

科大工學院正式引入「體驗式學習」已有六年之久,現時每年約有180位本科一年級生報讀選修科「首年基礎工程設計課程」,另外約有130位本科生在不同教授指導下,參加與工程相關的比賽。「體驗式學習」由選修變必修,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指是看到未來工程界別的需求,希望能激發學生對工程的興趣,令他們在未來的競爭力有所提升。

工學院院長鄭光廷教授(本網記者攝)

「科學家負責去發現事物,而工程師則是要創造新發明,而創造也都需要訓練。」鄭光廷又指,從需求來看,市場不僅需要單一領域的工程師。學生透過「體驗式學習」汲取跨學科的知識,建立解決難題的能力,全方立適應未來,且繼續學習向上。「從做Project去學理論,更能激發興趣。」

「體驗式學習」包含不同課程,當中「首年基礎工程設計課程」將會是未來的其中一個必修選擇。對學生而言,相信學分及成績會是考慮,而負責課程的工程教育創新中心副總監陳銳斌教授指將是一個學期的課程,一共3個學分,但評分方面則有別於一般課程,因為課程的目標是要按主題製作出一個作品,然而總會有失敗的結果,不過學生定期完成實驗室的簡單測試,以及進行同行評審,亦佔了當中一定的比分。

工程教育創新中心副總監陳銳斌教授(本網記者攝)

陳銳斌續指,課程的目標並不想受限在分數上,而是希望同學跟隨主題,並創作自己的作品,過程中將不同工程學的知識融會貫通。例如在首次展示作品時,教授已預料會失敗,但正正是失敗才能讓學生學得更多,同時即使失敗導致失去這次學分,但在不同的小測上能追回分數。

本網記者攝

另外,同學一星期七日可自由使用每天24小時開放的「學生主體驗式學習實驗室」,當中有鐳射切割機、高效3D掃描系統等設備。實驗室更由擔當「學生技術顧問」的高年級工程學生全權管理,希望做到承傳的效果。

本網記者攝

畢業生曾洛晞坦言落手落腳做作品,比起上課學習理論相當不同,正正是自由地學習工程,令他更懂未來的路:「這裡有很多動手做作品的機會,讓我更能發揮創意,也是在這裡得到了很多落手做的樂趣,啟發了我之後再繼續做相關行業。」

曾洛晞(本網記者攝)

「體驗式學習」亦包含參與各種工程比賽,與一般課程不同,工學院環球社會中心總監胡錦添教授指學到的東西更多,除了要將課本理論運用到實戰,更講究的是團隊合作及如何撰寫建議書等。

學院環球社會中心總監胡錦添教授(本網記者攝)

本科生三年級生李峻羲便參與了第13屆全國大學生「恩智浦杯」智能汽車競賽並獲得一等獎,原本他對自動導航的技術非常感興趣,比賽更能讓他獲益良多:「對於知識上及未來發展上起了很大幫助,在比賽及這個隊伍中,學懂了很多比大學讀書中學不到的知識,而且能實踐出來,體驗到兼試到、最後便會學到。」

李峻羲(本網記者攝)
本網記者攝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