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博覽館談起

楊振耀

資深(知心)傳媒人。工作範圍遍及電台、電影、製作、海外及本地收費電視,及巴士電視流動媒體。對媒體嘅態度:參考過去,關心現在,推算未來。

為着給年青朋友籌辦活動,到新聞博覽館走了一回。博覽館選址必列啫士街街市,一幢三級歷史保護建築物饒有意思,因為昔時香港不少報館集中在中上環荷理活道一帶。再加上附近亦多舊香港回憶,閒來何妨逛一圈發思古幽情?館內展覽內容主要以媒體形式畫分成:報紙、電台、電視及新媒體,再加包括常設及兩個按時更換專題,合共14展區及6個新聞體驗區。參觀當天,部份體驗裝置還在作最後衝刺,該在本月內完成罷。

新聞博覽館選址必列啫士街街市。

個人1976年入行當節目監製助理,邊學邊做,從電台開始接觸媒體。展品中的UHER外勤採訪錄音機,也曾在採訪工作中用過,單是機體本身已重約7公斤,如果把收音咪頭、開卷式錄音帶及1.5w大電池八枚(四枚放機內,另四枚備用),及隨機真皮皮套計入,整個行當可能接近9公斤重。這部專業機設計高度精密,能承受高度撞擊,有傳曾經在越南戰場自離地面幾十呎高直升機艙直墮地面,還能運作正常,是耶非耶?

不得而知。但其金屬外殼堅如鐵甲奇俠盔甲,則真珠冇咁真。

UHER錄音機供外勤訪問用,連配件重約9 公斤。

商台成立於1959年,港台更早。但卻分別延至19731974年方成立新聞部?在此之前,商台只有新聞組而冇新聞部。據前輩講7974年前,尤其是暴動期間,新聞來源主要由政府新聞處提供。其他社會性新聞,大多訪問街坊福利組織、工商社團中人及報道街市行情一類。說甚麼新聞編採自由自主,原來歷史還不到50年。

模擬廣播業年代,保留聲音檔案成本奇高。十多年前曾代表電台捐贈了一批錄音帶與中文大學作研究之用。自己則保留了一份珍貴訪問的卡式拷貝作留念。那是林黛自殺前一星期,澄清並沒有感情問題的一個粵語專訪。可惜幾次搬家之後,已經不知去向。

楊振耀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ged: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