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難眼力測試 你唔望佢佢就唔會出現/消失

GGWP @ UPower

睇到小編我眼都花!

下面這張灰色網格圖裡一共有12個黑色的圓點,你能同時看見全部黑點嗎?

網上圖片

你會發現在遠離視線中心的地方,原本應該存在的小黑點似乎都消失了,只有把視線移過去,才能讓它們再次出現。

這張圖被稱為「Ninio熄滅錯覺」。事實上,它是另外一種更有名的視錯覺——閃光柵格錯覺——幾經演變的產物。這些格子上的視錯覺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透露著人類視覺感知的秘密。

最初的柵格錯覺是由盧迪馬爾·赫爾曼(Ludimar Hermann)在1870年發現並報告的,取名為赫爾曼柵格錯覺(Hermann Grid Illusion)。最初的赫爾曼柵格圖案相當簡單:黑色的方塊整齊排列,中間空出了垂直相交的白色條紋。而在觀察這幅圖的時候,觀看者卻總會覺得余光所及之處,白色交叉點上存在著暗點,而只要視線中心轉移到那裡,「暗點」就會消失,仿佛永遠都追逐不到。

網上圖片

這種現像引起了研究者們的興趣,他們又對原始圖案進行了各種各樣的變形,並得到了這種視錯覺現像出現的規律。

如果把黑方塊的填充色變成灰色,暗點看起來依然存在:

網上圖片

如果把方塊的邊框去掉,變成沒有外框的網格呢?結果,暗點還是會出現:

網上圖片

但是,這神秘莫測的小暗點也並不總是那麼頑強。如果把黑白圖換成兩種亮度相同的彩色,錯覺就會消失了:

網上圖片

而且,如果把原始圖片旋轉上45度,錯覺也會減弱:

網上圖片

而如果把黑方塊的四邊的直線條全換成波浪形,錯覺則會完全消失:

網上圖片

1985年,卑爾根(Bergen)又對赫爾曼柵格進行了一次開拓性的改造:他把原來的圖案進行了模糊處理。在模糊的柵格圖像中,交叉點的顏色最深,而條紋因為模糊化的原因而稍稍變淺了一些。由此,錯覺效果變得更加明顯了,甚至讓人產生了閃爍的感覺。

網上圖片

1997年,施勞夫(Schrauf)等人在卑爾根的基礎上,創造了另一款教科書級的經典視錯覺作品——閃光柵格錯覺(Scintillation Grid Illusion)。這一次,條紋變暗成了灰色,而交叉處保留著白色,而且交叉處的白色圓點稍微大於條紋的寬度——這有助於錯覺的產生,當它們的寬度比例達到1.4:1時,錯覺效果最佳。

網上圖片

能閃光,也能「熄滅」

在對閃爍柵格的研究中,施勞夫又發現了一種新的視錯覺現像。如果把交叉處的亮點縮得比較小,在余光處,會產生一種圓點消失不見的感覺,他將其稱為熄滅錯覺(Extinction Illusion)。

網上圖片

文章開頭的第一張圖片,就是熄滅錯覺的一個變種。黑點個數相對較少,距離相隔較遠,所以錯覺感覺更加明顯。

那麼,這些發生在交叉點上的視錯覺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可以肯定的是,這與視覺系統對明暗信息的感知和加工有關。

最初,不少人認為這種明暗處理的「失誤」源自視網膜層面,並用側抑制理論(Lateral Inhibition)來解釋。「側抑制」是神經細胞對其他附近神經細胞的抑制作用,其結果是,那些激活較弱的細胞發出的信號被旁邊的強信號「覆蓋」掉了。視網膜上的側抑制是幫我們看清邊界、顏色改變和亮度對比的重要工具。

網上圖片

這種理論認為,在整個視網膜上,「硬件配置」是不均勻的:在視覺中央實行「一對一精細管理」,明暗信息更加精確。而在余光處,每個視覺細胞接受區域更大,視覺加工也更粗糙。在余光處的交叉點上,明暗對比沒有其他地方清晰,白色部分看起來也就沒那麼亮了。

網上圖片

這幅圖是對側抑制理論的解釋。A是視覺中央,B則處於視覺邊緣。A處分配的細胞多,每個細胞負責範圍小,明暗信息更准確,而B處細胞少、範圍大,相比非交叉點,交叉點處細胞接收到的區域黑色較少,因此明暗對比不足,白色看起來也就不那麼亮了。

這種經典理論聽起來挺有道理,但它也廣受質疑。例如,按照上圖的解釋,交叉線條的朝向應該並不重要,但旋轉45°卻足以讓錯覺減少很多,波浪形網格則干脆讓錯覺消失了,這用視網膜上的側抑制就沒法解釋。

於是,研究者們又從視覺系統的更高級層面——大腦皮層找起了原因。新的理論認為,這些視錯覺是與視覺皮層中的一類神經細胞(S1簡單細胞)有關。

視覺系統中負責處理明暗的有兩套系統:一個負責「亮」信號(ON),一個負責「暗」信號(OFF)。而在視覺皮層中,有一些神經細胞選擇性地接收明暗信號,同時又具有方向選擇性——也就是說,它們會被特定方向的連續亮條或者暗條激活,它們就是S1簡單細胞。其中負責水平和垂直方向的細胞最多,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橫平豎直的格子上看到的錯覺效果最明顯。

網上圖片

具有方向選擇性的明暗感知可以解釋為什麼橫平豎直的格子錯覺效果最明顯 | Peter H Schiller, Christina E Carvey
對於最初的柵格錯覺,橫向和豎向的白色條紋都可以很好地激活相應方向的ON細胞,由此感知到清晰的明亮線條。而在交叉點處,輪廓的缺失使得橫向和縱向的方向性細胞激活程度都比較低,於是,這裡的「明亮程度」下降,我們便感知到了暗點。

而在閃光柵格中,白色圓點也切斷了連續的線條,並且還改變了灰色線條與周圍環境的相對明暗度(原本與周圍相比,灰色是「亮色」,但與白點比又成了「暗色」),因此交叉點處的明暗感知也受到了更多干擾。而視覺焦點處提供給神經細胞的信息較為充足,加工較為精細,所以並未出現錯覺。

在白底灰色線條的圖片上,交叉處的小黑點也破壞了線條的連續性,降低了方向性OFF細胞的激活程度,這導致了「暗程度」感知的下降。於是,黑點在灰背景中變得不明顯,仿佛「消失」了一樣。

一百多年間,柵格錯覺「欺騙」著人們的眼睛,而通過它,我們也得以了解更多視知覺的奧秘。

Facebook Convers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