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醫生談易經—中國心理學的動與静
早前和精神科談家樂醫生閒聊,談到易經和心靈健康,下為一點心得。
《易經》和心理學有什麼關係?
《易經》英譯為 “The Book of Changes”, 顧名思義是關於轉變、決策、規律。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更指出了易經和其「共時性」(Synchronicity)理論之關聯。所謂「共時性」乃指主觀心靈狀態和客觀外在情況的相互呼應,也就是心物同步,就像智能手機和電腦的內容可以互 “sync”。易經的第一卦為「乾」,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後一句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也就是說君子應效法天地,根據萬物自然規律,奮發圖強。
既然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運動對人的身心健康有多重要呢?
運動不但能強身健體,對預防情緒病也有一定作用。法國哲學家伏爾泰提出:「生命在於運動」。莊子則有云:「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由此可見,生死本為一物,型態之別來自氣的流動。人體也一般,要有活力,必須運動。身心感應,身心皆靈。
人體需調和,哪社會呢?
許多人認為現在社會充斥著負能量,香港人普遍過的不快樂,我們能否「否極泰來」?
天地否
「否」乃乾坤卦(即天在上,地在下),天升地沉,互不交合,缺「動」故閉塞不通。 《易經》談的「動」,可以理解為能量的轉換,能量守恆,陰盛陽衰,陽盛陰衰。抑鬱的人常常會感到低能量、不想社交,僵化的社會也缺乏流動性,溝通不良。
地天泰
「泰」的卦象與「否」正好相反,地在上,天在下,天地顛倒,上下交融,萬事為和。其實要解決社會亂象,還需換位思考。在上位者和普羅大眾多溝通了解互動,有感才有應。
人要康泰,充滿正能量,也需要「動」。傳統能達致陰陽互濟的運動首舉太極,但現在年輕人喜愛的的泰拳也是不錯的選擇。泰拳這項看似攻擊性十足的格鬥術背後代表團不逃避逆境,越挫越強,越強越挫,遇危不亂,有修行的意味。身越是動,心越是靜,能量從身,到心。
祝大家身心康泰,泰然自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