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廿二世紀殺人網絡》20周年 連接人腦嘅Matrix世界已經實現了?
你要藍色藥丸定紅色藥丸?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系列共有三部真人電影以及九部動畫短片,共同講述一個宏大的世界觀。當年華高斯基姐妹執導的科幻神作,引起觀眾的無限思考,不少電影都會致敬其經典場面。
電影講述2199年的人類被機械人囚禁在數以億計的獨立膠囊之中,以人類作活體能源,機械人利用程式及程式連接人腦神經,在人類腦內建立稱為「母體」Matrix的系統化,令地球一直都活在機械人建立的虛擬世界,而肉身則在膠囊中靠營養液維持生命
- 網上圖片
事情起源是因為人類利用大量機械人工作,但機器人產生了自我意識,雙方發生戰爭。人類希望屏蔽陽光,切斷機械人電源反擊,但機械人卻製造出Matrix,以人體作能源補給。而覺醒的人類則斷開與Matrix連接,逃出膠囊,回到真實,組成對機械人統治的反抗組織,而據點在地下城市「錫安」(Zion)。
- 網上圖片
而覺醒的人類一直相信會有「救世主」(The One)會帶領大家擊敗機器人,而奇洛李維斯飾演的Neo正是救世主,Matrix派出史密夫(Agent Smith)出動剿滅反抗組織及Neo。不過,其實其實一切反抗都是母體默認,因為它們其實需要定期更新系統清除bug,而且想藉着人類文明令自己繼續進化,而Neo則是第六個救世主。
- 網上圖片
不過Neo這次的救世主與前五代不同,他加入了「愛」的影響因素,因此與以往啟動的程式完全不同,打機械人一個措手及。最後在電影的最後一部曲,Neo與史密夫同歸於盡,最終人類與機械人和平共處。
- 網上圖片
在現實世界中,其實自80年代開始,科學家己研究腦機介面。例如在2018年,Facebook的神秘部門Building 8在開發者大會(F8)上宣布開發腦機介面技術。
- 網上圖片
腦機介面(Brain Computer Interface,簡稱BCI),是利用外部裝置連接人腦建立通路,令機器直接收取大腦指令,與外界互動。而植入人工耳蝸是目前較為成功的腦機介面技術,人工耳蝸利用感應器捕捉聲音再將其變成電信號,發到內耳的電極刺激耳蝸神經,再令大腦聽到聲音。不過這個人工耳蝸沒有與腦神經直接交互。
- 網上圖片
人類對於大腦的認識尚淺,無法確保腦機介面不傷身體,距離《廿二世紀殺人網絡》的「母體」還差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