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徑四十年
麥理浩徑由東到西,横跨八個郊野公園,全長一百公里,啟用到今剛好四十周年。漁農自然護理署舉行了為期三個月《麥徑通走2019》挑戰活動。鼓勵市民於九至十一月之內,全走畢麥徑十段。途中有打卡點,供山友紀錄並登記行程。行山係群體活動,難得這幾年聚了一群老友,也是一鼓動力。加上麥徑十段各有其獨特景致及挑戰,大隊早已報名參加,自恃個人以每周行山一回的體力,沒太大信心全程能應付裕如,只會抱住量力而為心態參與。大家讀本文之時,我該已隨大隊在麥徑某段山徑上,揮着汗水,享受微風吹拂的秋日。
今天的選段需要相當體力,本來還有些猶豫,但已經因事缺席兩星期,如果再次倦勤,說不定可就從此掛靴。運動必需持之以恒,常給自己太多藉口,一旦疏懶,就容易放棄。
自從養成習慣後,亦開始對行山用品多加留意。個人以為參加行山活動,得要有充足及合適裝備。行山鞋支出絕對不能慳,亦千萬不要求祈著坊間已淪為配襯時裝的運動鞋,就往山上走。配襯時裝的運動鞋除了抗震力不足,保護有限外。重要在於購置行山鞋,需預計長途步行腳部稍為膨脹,通常會買大一個號碼。但選購一般運動鞋,則會選較為貼腳款式。故而穿普通運動鞋往山上跑,腳趾起泡,要拐著下山最是常見,亦相當痛苦。
鞋款方面,個人喜歡選包裹足踝的短筒款行山鞋,雖然比較重,但走在碎石路上,靴款行山鞋,再加一對合適的保護鞋墊,往往能提供更佳保護。多花幾百元,單單是減低「拗柴」受傷機會,已經是值回票價。免卻因受傷皮肉吃苦,省了找跌打醫生的治療時間和金錢還是小事,避免了在拗傷後,撐著離開山嶺才是大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