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名將高崚:年輕球員需更自律 要有迎難而上決心
前輩分享心得:「我們要知道自己需要練什麼,自律性和目的性都要再強一點。」
高崚榮獲羽毛球突出貢獻獎。在羽毛球名將高崚的榮譽簿上,寫滿了諸多輝煌。
她是中國羽毛球隊第一個獲得15個世界冠軍的球員,也是奧運歷史上首個在混雙項目上衛冕的金牌組合成員。20世紀初的世界羽壇,高崚堪稱一代「羽球天後」。
自從2008年退役,一向低調的高崚沒有留在隊裡任教,她選擇了回歸生活,完成學業成為了北京體育大學的一名老師。而在國羽最困難的現在,她又成了專家組的一員。
在近日和澎湃新聞記者的對話中,高崚表達了對95後選手的激勵,「我們要知道自己需要練什麼,自律性和目的性都要再強一點。」
兩奪奧運金牌、15個世界冠軍的高崚,在球員時代給外界留下了太過深刻的印像。但時隔10余年回憶自己的羽球生涯,讓她倍加難忘的,卻是少時剛開始練習羽毛球的那段經歷。
「最初練習體育,也是因為我小的時候挺好動的,所以我父親在對比了多個體育項目之後,給我選擇了羽毛球,畢竟隔著網不會有身體的直接接觸,而且也在室內不容易曬黑。」
高崚回憶,「當時沒有想到會成為一個職業球員,只是一開始作為一種興趣,可以和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而且也沒有覺得很辛苦。」
雖說不覺得辛苦,但最初不能握拍、只單純地練習步法還是讓她覺得有些枯燥,「羽毛球要求練的東西很多,跑步也要跑,跳繩也要跳,小的時候倒不用說練力量,但要跑步法,全場跑,而且我們剛開始那會兒,不像現在的小孩兒練一個星期就上手打球,恨不得練好幾個月才會讓我們去接觸球,揮拍、對牆打。」
尤其有的時候在體校練習得不好,高崚的父親還會讓她跑步,「我爸經常讓我跑很多橋,武漢有長江、有漢水,我家附近有個江漢二橋,有的時候我訓練練得不好,我爸就讓我跑江漢二橋,從體校跑回家。」
這一段經歷,時至今日重新回想,再對比現在練習羽毛球的孩子,高崚坦言是會覺得很苦,但也正是那段日子,鍛煉出了她不怕吃苦的性子,也為後來進入國家隊、獲得無數榮耀奠定了基礎。
說起2000年悉尼奧運會和2004年雅典奧運會兩枚金牌,高崚講述了其中不為人知的故事。2000年第一次參加奧運會,原本混雙只是她的副項,女雙才是她的主項,高崚記得,「當時混雙我們好像排名才第8,印尼組合、韓國組合、甚至還有歐洲的組合都排在我們前面,沒想過混雙能有什麼成績。」
越是意想不到,她便越是沒有壓力,「反正對手實力也比我們強,我們就想著,能贏就是我們賺了,輸了我們也是正常發揮。」
抱著這樣的心態,高崚在混雙項目上一路爆冷,先是力克世界排名第一的韓國組合金東萬和羅京民,隨後又擊敗了世界排名第三的丹麥名將索加德和奧爾森,一直到決賽逆轉取勝世界排名第四的印尼名將克里古斯和許一敏,問鼎奧運冠軍。
「決賽的時候,第一局我們只得到1分,但是我們就是咬著不放,還是一分一分打,到第二局後半段,對手的心態出現變化……」
有了悉尼的輝煌,但在2004年的雅典奧運會,高崚的衛冕之路也並不如外界想像中的那般順利。那一屆的奧運會前夕,高崚在4月出戰韓國公開賽時膝蓋意外受傷,這是她膝蓋首次突發傷病,苦戰了3局堅持完賽後,高崚覺得,「膝蓋不行了,不怎麼能走了。」
因為這次膝蓋突發傷病,後來的日本公開賽,高崚提前返回北京尋求治療,「去北醫三看,說是挫傷,還有一些碎骨。」這次受傷讓高崚幾乎一個月沒有打球,但備戰奧運又已經是迫在眉睫,她就只能每天泡在力量房。
「2004年我覺得練得特別苦,就天天練力量,一般來說我們是一周兩次大力量、兩次小力量,但是我差不多每天都會有力量訓練,有的時候我們中午訓練,上午大家可能就休息了,那我就去練力量,因為要保證膝蓋的穩定性,保證肌肉固定住膝蓋。」
到後來站上奧運賽場,高崚只是抱著一個想法——「只要能夠正常完成比賽,不被抬下來就可以了。」
「那屆奧運會打到後面幾場,我的腿疼得根本不願意走路,所以每場比賽前我要不停地做准備活動,讓自己熱身感覺要麻木了,再上去打比賽。」
就是在這樣的身體病痛下,高崚最終在混雙項目上完成衛冕、再次拿到一枚奧運金牌,讓她的付出顯得格外值得。
高崚的球員生涯寫滿輝煌,而那一階段,也是中國羽毛球隊的全盛期。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年所向披靡的國羽,如今的狀況卻有些不盡如人意。
今年3月的全英賽,中國羽毛球隊五個單項比賽僅收獲兩項亞軍,創造了25年參賽歷史中的最差成績;而東京奧運備戰方面,男雙至今還未能獲得奧運資格……
作為中國羽毛球隊專家組的成員,高崚也十分關注國羽的現狀。在她看來,「現在這些小孩能力都很強,他們的速度、力量都有的,就是怎麼能夠把他們的潛能挖掘出來、發揮出來。」
但是高崚也提及,「現在都是95後的球員,95後的球員和我們還是不一樣,我們那時候責任感、使命感會更強一點,現在的球員一定要有迎難而上的決心。」
「現在大數據呈現得更清楚,都是有科研人員給他們做出數據——比如對手喜歡打右場區、殺直線、百分比是多少,或者是對手網前喜歡發1號區、2號區、5號區,後場發3號、4號或者是6號,大數據都可以給他們統計好。我們以前可能都是自己看錄像,都是搭檔之間去總結對手的習慣路線、我們在比賽中要注意哪些地方。」
所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如今中國羽毛球暫時處於低谷、而日本、韓國、甚至歐洲羽毛球快速發展的階段,更加需要隊員們攻堅克難的決心。
高崚還以日本隊舉例,「現在為什麼日本隊進步了,你看每次日本隊出去打比賽,前面幾輪對手不強的時候,他們打完比賽自己還會加練二十分鐘到半個小時,包括在平時訓練中,日本羽毛球隊隊員都是600個、1000個那麼練,只練網前挑、或者網前推、網前勾,那麼我們的隊員是不是這樣練的呢?」
「我們要知道自己需要練什麼,自律性和目的性都要再強一點。」